TANGDAI VIDEOGRAPHY 盛唐多媒体影音制作公司
TANGDAI  VIDEOGRAPHY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盛唐多媒体影音制作公司

      联系电话TEL:

  • 718- 813-8925 (Chinese)
  • 203-685-5424(English)
  •  

Email:

tangdai2000@hotmail.

com

——访诗人、

词作家孙喜春

上世纪八十年代,东北的诗词界出现了一位以“俗言俗语接地气”而著称的诗人、词作家。他用朴实的诗赞美着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,他用东北特色的词歌颂着对白山黑水的情,他就是诗人、词作家孙喜春。

 

    14岁就考入黑龙江省歌舞团的他,随着长年的深入农村、农场、矿山、部队的演出和采风体验生活,使他接触到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俗,学习和积累了大量创作题材和素材,创作源于生活,这些为他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1986年他参与创作的大型音乐片《中华情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获得了首屇“星光杯”的二等奖。随着创作热情的提高和创作激情的爆发,特别是通过结识了许镜清、施万春、张丕基、马骏英等一批著名的作曲家并在他们的鼓励下,孙喜春创作的以反映黒土地为主题内容的歌词一发而不可收。“房梁上栓过咱悠车的绳/摇篮里做过咱童年的梦/黑狗抢过咱手里的饼/咬破了手还不知道疼/山里的孩子就这么野呀/快要上学还没个正式的名/夜晚没灯咱望星星/懂得山里的事那是咱的聪明……”。一首《山里的孩子》寄托着浓浓的乡情;“手握的钢枪带着霜/咱巡逻的脚印是祖国的城墙/赤诚激动咱爱疆土啊/顶风冒雪守边防/下岗睡觉咱梦见过娘/军营里唱过那十五的月亮/理解万岁是那爱的呼唤/挡住风寒还得靠咱军人的胸膛……”。一首《边防战士的歌》赢得了战士们的传唱。当著名作曲家王酩看到孙喜春歌词中的“风大说话听不见/这才有了咱的方言/饱经风霜才能耐风寒/严冬就造就这严冬的汉/沉睡的兴安你睁眼看/这就是你的好儿男……”时,惊讶地说:“这词怎么会是二十几岁的人写的那,最起码应该五十岁以上!” 在省级报社当过记者、做过总编办主任的诗人,在采访中对记者说:“诗人要歌颂的不仅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,还有东北人那憨憨的朴实、淘心窝子的善良,更要为这种朴实和善良而呼唤和呐喊”。

    抗战胜利后,日本在东北地区遗留下了大批的孤儿,这些孤儿都是由善良的中国养父母养育成人并陆续回国。孙喜春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电视专题片《黒土情深》。主题歌词就是为善良、正义、人道而呼唤和呐喊。“几十年的慈母情/几十年的养育恩/大海挡不住亲人的呼唤/呼唤我那没有血缘的母亲/硝烟曾带给你国仇家恨/你却哺育了邪恶留下的天真/母亲啊母亲/我的中国母亲/一双勤劳的手一颗善良的心/敞开胸怀亮出的是爱/那就是我的中国母亲……”。 此片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即被日本媒体译成日文版在日本播出,孙喜春说:“我创作的作品让自己感动流泪的很多,但这首最多”。

    孙喜春移民美国后,见到华人尤其是见到东北老乡更是格外的热情格外的亲,在应邀担任华盛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东北同乡会理事的同时,积极参与华人社团活动,在活动中更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和热情。近期一首由孙喜春、杨蕊青共同作词、著名作曲家杨柏森作曲的歌曲《老乡啊老乡》已创作完成正在录制音乐电视,让我们拭目以待这“老乡见老乡/两眼泪汪汪/异国相逢咱格外亲/情深话更长/你是哪年出的国/他是啥时留的洋/如今这世界真是小呀/走遍了海角天涯/咱到处有老乡/老乡啊老乡/每逢佳节倍思亲/咱习俗不能忘/正月十五闹花灯/咱中秋赏月亮/大年三十团圆饭/咱家乡菜更香/举杯共祝咱老乡/幸福又吉祥……”。

 

Print | Sitemap
© Yong Tang